《黄蜂网络》:美国与古巴后冷战时代下的(反)间谍惊悚悬疑片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非常幸运地,能连续两年都在威尼斯丽都岛上欣赏到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新片的世界首映。如果说去年的《双面生活》是转投爱情轻喜剧的闲来之笔,那么今年这部《黄蜂网络》绝对是重返风格化的非常规野心之作。影片围绕美国与古巴的后冷战背景展开叙事,讲述在90年代两名古巴飞机师先后“叛变”离开国家,前往美国迈阿密,随后被揭穿是在美国执行卧底任务,渗透当地的反卡斯特罗组织,以便捣破这个恐怖组织针对古巴的颠覆行动。
影片线索复庞杂,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叛徒”和他们妻子两大段情节外,还有Gael García Bernal扮演的毒贩监督者,以及一名新招募的年轻人在古巴沿海度假酒店放置炸弹的场面。间谍与反间谍,阴谋权术与恐怖活动充斥在这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作品里,有点像导演之前拍摄的另一部人物传记片《卡洛斯》。这部新作的情节更为密集,时空交错更纷乱,更像是一部浓缩版的迷你剧,婚姻家庭情节与政治惊悚悬疑并行交错,渐渐营造出无法识别的怪诞感。
这种怪诞感在阿萨亚斯千禧年初的两部作品《魔鬼情人》与《登机门》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由散漫的叙事策略,粗枝大叶的性格刻画,角色敏捷动作的捕捉,以及捉摸不定的情感刻画,在那两部虚构作品里的跨国、多语言交流背景之下,迷乱而癫狂的末世意识隐约可见。而在这部真人改编的剧本里,这种作者风格很好地派上了用场。美国古巴后冷战时期下,叛徒与间谍、甚至是双重间谍的心理复杂程度毋庸置疑,而阿萨亚斯并不在意多花时间琢磨人物心理,而是采用浮光掠影的形式营造乱世氛围下的人心险恶难测,将原本严肃枯燥的人物传记演绎出惊心动魄和引人深思的虚构情节感。更不时插入新闻报道片段,令记录与虚构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微妙有趣的观感。
自然,这个政治色彩浓郁的故事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客观回溯,观众却仍然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之下,体会到国家/集体对个人命运的无情碾压与扭曲人性的残酷本质。有一段讲述其中一名飞机师一声不吭就抛下妻子重返古巴,而妻子茫然无知最后在电视上看到丈夫的报道才得知下落。这种扭曲人性的情节即便是放在当今世界,仍然会有警世意义。阿萨亚斯并不是研究意识形态的专家,这部也并非是政治电影,但是影片里透露出两种相悖的价值观展示,到底哪种才是符合人性,相信更值得我们深思。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现场报道
近期热门电影
《毒行侠》:家庭伦理主题与贩毒情节并行不悖
电影作者
尤里·贝科夫:《危楼愚夫》丨《警界黑幕》丨《即刻求生!》丨《工厂》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夏日之恋》丨《冷战》 丨《修女艾达》
赵德胤:《再见瓦城》丨 《冰毒》丨 《穷人 榴莲 麻药 偷渡客》丨《归来的人》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毒粉风暴》丨《混蛋》丨《血》丨《野蛮地区》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不死鸟》丨《芭芭拉》丨《心的居所》丨《过境》丨《沃尔夫斯堡》丨《爱在爱情空窗期》丨《柏林游魂》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银湖之底》丨《它在身后》丨《不眠神话》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死于明日》丨《玛丽真快乐》丨《恋爱诊疗中》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梦呓》丨《食人录》丨《利维坦》
伊利安·梅泰夫 :《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丨《四分之三》
阿兰·吉罗迪 :《勇者不眠》丨《湖畔的陌生人》丨《保持站立》丨《时候到了》丨《给乞丐一点阳光》丨《老梦前行》丨《逃亡大王》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